在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,武汉市用科技为春晚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。10款人形机器人分别以独特的姿态出现在武汉的街头,展现它们的绝活,吸引了无数市民的目光。2月5日,蛇年新春的第一个工作日,这些机器人或手握哑铃展示力量,或面带微笑与人互动,无不展现着武汉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与实力。这些机器人有着各自的名字:‘荆楚’、‘神农’、‘天问’、‘楚宝’等,标志着武汉在抢占人形机器人创新制高点上的努力。 在洪山礼堂南广场,记者看到10台机器人整齐排队。“您好!祝您新年快乐,蛇年行大运!”其中,身高1.8米的‘天问’人形机器人以其灵巧的手臂表达着节日的祝福。研发团队的负责人,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李雪涛博士介绍朗:“它的灵巧手拥有38个自由度,能够如同人手般灵活地握住一个苹果,未来它将主要服务于家庭和工业,替代人力搬运重物。” 这其中,名为‘劳动者’的机器人表现更为引人关注。身高1.8米、体重95公斤,能够轻松搬运40公斤的重物。它的强壮臂膀支撑着高负载能力,在现场展示上下举杠铃的能力,引来欢呼。根据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少华的介绍,这款机器人在同种类型的产品中具备市场上最强的负载能力,已具备电机与控制管理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。 不仅如此,‘荆楚1号’展示的多样表情也令观众驻足。它能够表达喜怒哀乐,搭载有20个自由度的仿生类人头和高灵敏度电子皮肤,仿佛赋予了人形机器人情感。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的赵兴炜教授指出,该机器人的应用将有利于医疗行业,能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治疗,帮助患者缓解情绪问题。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,这些人形机器人的表现同样令人振奋。例如,‘神农’机器人能够自适应复杂地形,无论是被推拉还是陡坡都能屹立不倒。未来,这种抗挫能力将为智慧医疗和工业制造带来更多可能性。 武汉市的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武汉此次展示的人形机器人的成功,不仅表明了湖北在此领域从零到一的跨越,更是对未来机器人行业发展的一次有力宣示。整场活动涵盖了十款‘楚才’系列人形机器人,由多位院士及研究团队共同研发,展现了武汉在柔性电子皮肤、机器视觉、灵巧手等领域的创业潜力。 作为机器人技术的前沿阵地,武汉每年成立40亿元的产业基金,吸引300余家机器人企业慢慢地发展壮大。武汉还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、智慧医疗、智慧物流等领域构建了坚实的产业基础。预计到2026年,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,至2035年或将增长至3000亿元。伴随着未来的科技发展,武汉无疑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重要研发和制造中心。 随着技术的不停演进,AI与机器人也在持续合作。例如,‘楚宝’系列人形机器人未来将大范围的应用于公共安全、特种作业等领域,承担更复杂的任务。无论是风险警示、灾后救援,还是在家庭日常中提供辅助,这些机器人都在慢慢的变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。 武汉市经信局人工智能处负责这个的人说,未来将加速在硬件上实现量产,在软件上聚焦大模型技术,力争打造软硬结合的生态系统,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。 结尾时,武汉以其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对机器人技术的热情,为公众呈现了一个富有科技感的春节。市民们不仅感受到了春节的节日氛围,更能预见在未来的生活中,人形机器人将为咱们提供更多便利与乐趣。 在AI时代,像‘简单AI’这样的工具也正逐渐为创作者和企业家带来新的灵感与可能。如果您有意涉足这一领域,或许借助AI产品来进行内容创作,提供新颖的商业方案,会让您的新年规划变得更顺利和高效。